首   页 工作动态 领导讲话 党务公开 党建工作 干部工作 人才工作 组工天地 制度建设 远程教育 党员之家 专题栏目

站内搜索:
列间距
所在位置:首页>>公告栏
金川区“尚学之区”2018年03月推荐书目
 发布时间:2018-03-05    来源:区委组织部  

  读书寄语: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读书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读书应当是一项基本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充实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要用学而不厌的毅力,用学而乐思的精神,用学以致用的态度,如饥似渴阅读,认真琢磨,反复思量,总结心得,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促进工作。 

 

《红色延安的故事(精编版)》 

  【内容简介】 

  历史是最丰富的营养剂、最生动的教科书。《红色延安的故事》以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战斗和生活为素材,从理想信念、求真务实、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洁5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价值追求。本书在此基础上精选了45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点点滴滴中展示真实的红色岁月,于字字句句间描绘延安的时代风采,为党员干部补钙壮骨、强根固本,永葆共产党人本色提供了独特的“精神钙片”。

 【精彩导读】 

 

延安就像吸铁石

——读《红色延安的故事》

  石仲泉

  《红色延安的故事》系列丛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包括“理想信念篇”“求真务实篇”“联系群众篇”“艰苦奋斗篇”“清正廉洁篇”5个分册,以延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战斗和生活为素材,收录近200个小故事,约100万字。丛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述了真实的红色岁月,生动展示了延安的时代风采,用史实和细节诠释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读这套丛书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四万多青年知识分子不顾一切地要奔赴延安,延安为什么能像巨大的吸铁石吸引爱国进步人士?

  书中有答案。这类故事我过去知道一些,但比较零碎。丛书中的《不到抗大誓不休》等数篇文章,列举了许多故事,把这个情况讲得比较清楚、系统、完整。

  一是去延安的路途情况比较清楚了。大致以1938年上半年为界,此前国民党没有设卡,比较畅通,10多天就能走到。但到1938年下半年后,随着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立场和政策的改变,沿途设了重重关卡,千方百计阻拦,甚至关押杀害进步人士。这个情况我过去了解得就不详细。

  二是到延安的爱国进步青年人数比较清楚了。书中说,从1937年初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前,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大约有4万人左右(过去只知道这个总数,不清楚具体情况),抗战前后到延安学习和工作的华侨有600人左右。尽管这个数字可能有出入,但提供的许多细节对于研究这段历史有帮助。

  三是例举奔赴延安的几个代表人物的变化有力地说明了理想信念的作用。从千金小姐到革命战士、从皇亲国戚到鲁艺教员、从官宦之女到军事助理,以及追逐理想的白刃、奔赴圣地的钟萍和回国抗战的谭岚等诸多例子,都讲得好。

  四是《黄河大合唱》和《八路军进行曲》等篇将冼星海、郑律成投奔延安人民怎样创作著名歌曲成为音乐家的历程介绍得比较清楚。冼星海克服各种困难排练《黄河大合唱》,令观光的美国女作家深为敬佩,指出黄河的吼声预告着一个新的中国将诞生。郑律成创作《延安颂》和《八路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时,其政治身份还受到质疑。这个情况过去我也未听说。

  这些故事,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一批又一批进步人士、爱国青年放弃优越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来到延安,是满怀着坚定的革命理想的。也正因为充满理想,他们就不顾一切地奔向能够实现其理想的最民主、最革命、最清廉的圣地延安。书中引用印度友人爱德华大夫看到奔赴延安的川流不息的青年人发出的赞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可谓一语破的,说明从西安到延安的800里山路是信仰之路、理想之路。这个结论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石仲泉,男,1938年生,湖北红安人,中共党史学家,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曾参加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工作。主编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等曾荣获国家图书奖等大奖。 

  

 

  

【 打印 | 关闭 】
1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中共金川区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金昌市金川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联系电话:0935-8212286  地址: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新华路76号区政府统办1号楼
备案编号:陇ICP备05003265  网站标识码:6203020020  甘公网安备 62030202000112号